
數月前,看過父子的詳盡故事大綱後,心有戚戚然,不期然想,譚家明多年沒拍電影,怎麼再拍電影時,會挑一個這樣的故事?親愛的家明,你在想什麼?
也許每個影迷接觸過的譚家明電影都各有不同,有人只看過名劍和愛殺,有人偏愛烈火青春,我則一直對最後勝利念念不忘,唸書時寫論文、電影分析,都愛以這電影作例子,在一樣出身於新浪潮的導演老師面前,說著譚如何更出色更敏感更創新,那時根本不覺尷尬,對著老師的challenge, 仍然昂首冷靜回應,沒有察覺老師的潛台詞其實是:「你識咩呀?你睇過幾多呀…」現在回想,不是其他新浪潮作品不好,而是,譚的電影特別能勾起年青觀眾的共鳴,(七女性)模仿法國新浪潮拍法,令一眾年青的心看得面紅耳熱,彷彿being young的悵惘和亢奮只有他能抓著然後在大銀幕呈現出來。
所以,當我看完父子的故事後,實在覺得這故事跟心目中的譚有所不同。不談男女情愛,卻說父子關係。
看完電影後,那對父子其實仍然像一般的男女關係,一方不停的死纏,另一方投入無限的希望和信任,結果父親一而再再而三令兒子失望,掉進死胡同。孩子難再壓抑對父親的怨恨,咬傷他的耳朵,成為無能父親餘生的烙印。
多年後,長大了的男孩,離遠見到闊別多年的父親走過。
文字上,只說兒子望著父親走過,兒子孤獨一人離去。
銀幕上,徐天祐演的兒子,望著父親時,雙眼泛著淚光,內心激動,似對父親仍然相當懷念。
這是一個令我感到不太妥當的處理手法。換我處理的話,孩子狠下心狂咬父親的耳朵,代表小小心靈已經被徹底摔破,那種年紀,一旦被傷害,就難以復原,兒時陰影容易造成一生的性格缺憾。我以為長大了的他,會冷冷地再次面對父親,那種冷,近乎無情,即使擦身而過,卻像不相識。這是我看電影前想像的畫面。
影片最後停留在天祐茫然的臉上,然後落幕。就像四百擊的最後一幕。兩個少年都前路茫茫。
最後不得不激讚楊采妮的演出,很難想像現今有哪位女演員願意演這樣的love scene,而且,那是楊采妮。假如她演技能更進步就更好了。
司馬燕兒子將故事從頭帶到尾,成為觀眾焦點。其實靚媽司馬燕也演過譚家明的電影,就是在最後勝利中演曾志偉的老婆,但紅杏出牆被曾志偉大佬徐克責難。
還有,父子這故事,令我聯想起賢仔被斬的事。難道真的是無仇不成父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