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December 13, 2006

親愛的家明,你在想什麼?















數月前,看過父子的詳盡故事大綱後,心有戚戚然,不期然想,譚家明多年沒拍電影,怎麼再拍電影時,會挑一個這樣的故事?親愛的家明,你在想什麼?

也許每個影迷接觸過的譚家明電影都各有不同,有人只看過名劍和愛殺,有人偏愛烈火青春,我則一直對最後勝利念念不忘,唸書時寫論文、電影分析,都愛以這電影作例子,在一樣出身於新浪潮的導演老師面前,說著譚如何更出色更敏感更創新,那時根本不覺尷尬,對著老師的challenge, 仍然昂首冷靜回應,沒有察覺老師的潛台詞其實是:「你識咩呀?你睇過幾多呀…」現在回想,不是其他新浪潮作品不好,而是,譚的電影特別能勾起年青觀眾的共鳴,(七女性)模仿法國新浪潮拍法,令一眾年青的心看得面紅耳熱,彷彿being young的悵惘和亢奮只有他能抓著然後在大銀幕呈現出來。

所以,當我看完父子的故事後,實在覺得這故事跟心目中的譚有所不同。不談男女情愛,卻說父子關係。
看完電影後,那對父子其實仍然像一般的男女關係,一方不停的死纏,另一方投入無限的希望和信任,結果父親一而再再而三令兒子失望,掉進死胡同。孩子難再壓抑對父親的怨恨,咬傷他的耳朵,成為無能父親餘生的烙印。
多年後,長大了的男孩,離遠見到闊別多年的父親走過。
文字上,只說兒子望著父親走過,兒子孤獨一人離去。
銀幕上,徐天祐演的兒子,望著父親時,雙眼泛著淚光,內心激動,似對父親仍然相當懷念。
這是一個令我感到不太妥當的處理手法。換我處理的話,孩子狠下心狂咬父親的耳朵,代表小小心靈已經被徹底摔破,那種年紀,一旦被傷害,就難以復原,兒時陰影容易造成一生的性格缺憾。我以為長大了的他,會冷冷地再次面對父親,那種冷,近乎無情,即使擦身而過,卻像不相識。這是我看電影前想像的畫面。

影片最後停留在天祐茫然的臉上,然後落幕。就像四百擊的最後一幕。兩個少年都前路茫茫。

最後不得不激讚楊采妮的演出,很難想像現今有哪位女演員願意演這樣的love scene,而且,那是楊采妮。假如她演技能更進步就更好了。

司馬燕兒子將故事從頭帶到尾,成為觀眾焦點。其實靚媽司馬燕也演過譚家明的電影,就是在最後勝利中演曾志偉的老婆,但紅杏出牆被曾志偉大佬徐克責難。

還有,父子這故事,令我聯想起賢仔被斬的事。難道真的是無仇不成父子?

4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家明熱之七女性
http://imchi.blogspot.com/

siumanglung said...

Thank You! 七女性非常值得重溫。老實說,這個電視系列是study 譚家明作品時必須要看的。有幸當年在APA有位不錯的老師在課堂上放映其中兩集,我們看到嘩嘩聲。七女性不是拍得好,但實在活力充沛又算大膽用電視作實驗。另外,那些課堂,老師是在說著媒體中的女性角色的…很難想像當年APA有這種課吧?
另外,你介紹的這個blog也不錯。

Anonymous said...

有幸多年前在電影節看過幾集,看得目瞪口呆,很難想像當年電視機前的觀眾的反應是如何。

Anonymous said...

你好,我在網上搜尋最後勝利的電影,結果找出這篇文章,但原來已經是三年前,也不要緊吧

我想說的是,我也有看父子,看文章發現你對兒子小時候狠狠咬父親的耳朵,但長大後為何還對父親有感情產生疑惑

其實,試問作為子女可以恨父母多久?戲中的兒子就是對父親有情,卻被父親利用,所以因愛成恨,便咬父親的耳朵。長大後,明白到父親也是一個悲慘角色,已沒有勇氣走前接與父親相認,遠望已經足夠,雖對父親有恨,但心底裡最多的是無奈,一開始是父母俱存,現在人散花落,那種感覺是悲涼的痛。

相比起來,父親還曾經帶著他走一段日子,但他的母親掉下爛攤子便走了,再次碰上兒子時,竟叫兒子摸摸她的肚,這個母親更叫兒子傷心,她完全不知道兒子心裏的悲痛

這套戲,是我看過最令心裡戚戚然的電影,很寫實的家庭悲劇,不成熟、自私的兩個大人,令到小孩過一個沒有父母的愛的童年。劇情雖是一流,但選角上,只有小孩做得恰如其份,其他演得十分吃力,尤其徐天佑的戲十分差,而楊采妮已作出她有史以來最佳表現,雖然,觀眾看來還是差那一點點,郭富城則仍是誇張做作,就像三岔口一樣。